看了半天,没有更理性的回答,我就抛砖引玉吧,我用经济学理论,办他!最近,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的结婚率只有千分之7.2,是2013年以来的新低!而分地域来看,越是发达地区,结婚率越低,
上海的结婚率只有千分之4.4,浙江,
广东,
北京也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与收入水平相同的其他地区比较,上海35~39岁从未结婚者的比率,是
台湾香港的1/4、是美国的1/6。近年,从社交平台上来看,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在社会经济越来越好的前提下,是哪些因素让大多数年轻人坚守“单身宣言”,迟迟不愿走入婚姻呢?结婚这种行为,又跟MACC管理会计有什么关联?恋爱婚姻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直接成本是寻找目标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金钱、财物。你要与对方见面,得牺牲一些时间,还要请对方吃饭喝茶,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你还要刻意修饰一番,比如买件体面的衣服等等,这些都是直接的成本。你为了追求对方,必然要放弃做别的事情,放弃对另一个目标的追逐,这是机会成本。从寻找目标到谈恋爱到结婚,都是成本的耗费过程。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出现了婚姻介绍所、出现了电视速配。在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中,人们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时间多,金钱多,爱情光顾的机会也更多。选择结婚和选择单身都是人们在成本与收益间权衡的一种理性的选择,结婚的目的在于希望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研究表明,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其结婚率就越高。不仅如此,早婚早育现象也会更加严重。这足以说明:经济形势不好时,个体认为“结婚”能让自己得到更多收益。当社会经济形势糟糕、个体生存压力较大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通过“结婚”来寻找利益联盟、希望通过少量投资得到大量回报。也即:经济形势越糟糕,绝大多数人越希望赚快钱、赚容易的钱。很显然,“结婚”十分符合他们的预期及需求,这时,该地区结婚率一定是高的。此外,社会舆论环境也会对结婚率造成主要影响。当主流社会将“已婚已育”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重要标签时,则“已婚已育”将使其更容易获得更多收益。少量投资、大量收益,符合“赚快钱、赚容易钱”的需求。当单身成本+风险>收益时,个体一定会更倾向于选择结婚。而同时,因“缺乏管理会计常识”而导致的“盲目投资+追加成本”思维,则会让很多个体在婚姻中因“沉没成本”而血本无归、甚至巨额亏损。所谓“成本”,分“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短期成本”、“长期成本”。所谓“风险”,分“显性风险”、“隐性风险”、“短期风险”、“长期风险”。收益亦然。绝大多数个体看到的,都只是显性、短期那部分,而对于隐性的、长期的部分,则直接忽略了。估计这就是为何现在结婚率高企、离婚率也高企,婚内互损互害、出轨、资产转移等事件层出的原因。总之,婚姻是一种交易行为,而任何交易都是存在风险的。婚姻的制度约束及婚姻的性质决定了婚姻只允许有唯一的赌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生育付出等因素,女性的婚恋风险也较男性大得多。婚姻的风险来自多种复杂的因素,为了规避风险,人们在选择对象时,总是陷入周密的计算与考虑之中,房子、票子、车子、对方的职业、健康等非纯粹爱情因素成为婚姻是否安全的重要考量指标,婚前财产公证、家庭开支AA制等各种杂音乘虚而入,使原本应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婚姻蜕变成对数量的计算与追逐,使得爱情的领地越来越小,这种理性牢笼也成为现代人婚恋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1
心底青苔
发表于 2022-06-04 05: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