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相传是织女星与牵牛星相会的日子。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夫妻团聚、情人相会
民间故事称,天上的织女来到人间洗浴,牛郎听从神牛的话,偷走织女的衣服,织女遂与牛郎成婚。但是,织女与牛郎的婚姻,受到织女母亲(王母娘娘)或父亲(天父,苗族传说)的反对,牛郎织女小夫妻被分隔在天河(天汉、银河)两侧,每年只有在七夕这一夜,织女与牛郎才能相会,届时有喜鹊聚集在天河上架成鹊桥。唐代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代学者陈元靓《岁时广记》卷26引《淮南子》云:“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宋代学者罗愿《尔雅翼》卷13云:“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2 、乞巧
南朝学者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袁珂先生《中国神话大词典》引《帝京景物略》卷2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谓之乞得巧。”
3 、炎黄两族通婚的故事
王红旗在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一书中,以及《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文史杂志》,2003年4期)一文中均指出,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的牛郎与织女通婚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记录的是炎帝族的鼓部落与黄帝族的缘妇部落的青年男女,突破双方敌对情绪和母系社会的习俗,大胆相爱、成家立业的社会变革。事实上,炎帝族与黄帝族从战争走向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均得益于炎帝族和黄帝族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和相互通婚。因此,七夕既是夫妻团聚节、
情人节,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
纪念日,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的团结。
夏恋海笾°
发表于 2022-06-03 16: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