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近期发布了《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近八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其中,
江苏父母最操心儿女的婚事,近两成父母的逼婚频率平均每年超10次,全国最高。(1月24日《当代生活报》)
“中国式催婚”的背后,隐伏着两代人的爱与痛。父母与子女在生活经历、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子女觉得父母太过算计和功利,父母则认为子女太强调感觉和缘分;父母认为有了婚姻就有了爱情,子女们则觉得婚姻需要情感基础和品质保障;生活方式的代际差异与婚恋观念的价值冲突,导致“中国式催婚”愈演愈烈。明知婚恋是子女自己的事情,许多父母却在家庭观念的驱使下,给子女戴上“紧箍咒”。
在婚恋进入的问题上,人们既要遵循身体、相貌等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择偶标准、婚配模式等社会属性的影响。正如一位著名社会学者所言,有些剩女之所以“剩”,不是因为她们不够好,而是因为她们的情感需求过于美好,无法商品化。与主动的“被剩”相比,一些在婚恋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年轻人,就会陷入“不敢爱”、“娶不起”的艰辛与悲情之中。
“父母逼婚率”的社会调查缺乏说服力,对“父母逼婚率”,没有必要夸大其词,把一部分人的婚姻焦虑放大为普遍性的社会焦虑。父母尊重子女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婚恋观,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子女也应主动向父母分享自己的爱与痛,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父母与子女的良性互动,是破解“被逼婚”的最有效办法。
定律%
发表于 2022-06-09 12: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