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是不
过生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祝寿也不是在生日那天进行。直到殷商时代,人们才有了生日的概念。不过,生日只是出于对太阳神的崇拜,父母用小孩出生之日的干支为孩子起名,没有庆贺生日的活动。此外,在古代,
生日礼物的挑选依照生辰之人年龄的不同而变化。古代也不存在成形的过生日习俗。与现代不同,古人并非每长一岁一都会过生日。因此,关于生日送礼的习俗,需要做一点更正与说明。相传中国可追溯到的过生日送礼物的历史来自周朝:中国古代人过生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完整的生日庆贺礼仪,但过生日的现象已经很普遍。相传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在母亲八十岁生日时,送了一只桃子,从此在中国就有了给老人祝寿送寿桃的风俗。只有贵族才可以庆祝生日:商周秦汉时期,贵族才有资格命名与登记生日。商朝崇尚质朴的文化,天子以生日为姓名,如太乙、外丙、仲壬等帝王之名,就预示着他在乙日、丙日、壬日出生。文学作品中首次提到生日是在诗经中,周幽王太子宜臼所写《诗经•小雅•小弁》:周幽王宠信褒娰,与她生了儿子伯服,便疏远太子宜臼,将其放逐。宜臼心中充满忧愤与哀怨,以诗为刺,希望幽王醒悟,中有“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因此,最初人们过生日之目的并不是为了收礼物。换句话说,生辰之日代表的是母亲的“受难日”;用生辰为自己命名,也代表着自己一生的命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辰,并不存在需要庆贺的理由。生日送禮的流行起始于南北朝: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的。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说,当时在江南就盛行庆贺小孩周岁的习俗。成人过生日则见于唐代的记载,当时以做生日煎饼为贺。到两宋时期,有了做寿的习俗。当时,朝政腐败,做官的过生日,僚属都要献寿礼。《水浒传》一书中, 就有一段「送生辰纲」的故事。除祝寿外,民间还有借寿之俗。过去,人们以为人的寿命由天定,但也可以像物品一样借用。一般是因人病入膏肓,又希望延寿,于是亲友中的一些人,自愿借寿一岁,自愿借寿的人择一吉日,斋戒沐浴,到宗庙虔心拜祝,告诉阎王自愿借寿给病人。此俗曾在
江苏淮安地区很流行。本命年之礼:汉族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属相,当儿童长到十二岁时,即十二生肖已满一巡,此年称作“本命年”。相传本命年中,会有灾难和妖魔降临到人身上,所以十二岁的生日和以后本命年的生日过得很正式很郑重。生日那天,“寿星”要身穿红背心,红裤衩,有的人还要扎红腰带,因此在民俗中又称“扎红”。亲戚或长辈们要给礼物或贺岁钱,多是书籍文具等。女孩长到十六岁就是俗称的“破瓜之年”,在古时,这个年龄女孩已经婚嫁了;二十岁是男子的成熟期,举行冠礼后意味着他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负有责任,承担义务。古时对加冠礼都很重视,邀请许多宾客,由一尊者为其梳头、挽髻、加簪、着绷,再由加冠者给青年戴冠。加冠以后,宾客用酒来向青年表示祝贺。同时赠送一些礼物,喜好武功的,送一些刀、剑之类的器械;爱文章翰墨的,赠以文房四宝等用品。六十岁以上称“作寿”:在所有的整生日中,六十岁生日的庆祝是最为隆重、热闹的。央宾一般馈赠的礼物也都很昂贵,富贵人家更是铺排挥霍。小说《红楼梦》第七十一回中有为贾母作寿的场面“自七月上旬,送寿礼者便络绎不绝。礼部奉旨:钦赐金玉如意一柄,新缎四端……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余者自亲王附马以及大小文武官员家,凡所来往者,莫不有礼,不能胜记。”可见当时的奢华和金银纷呈的祝寿气氛。(下图為电视剧《红楼梦》之祝寿场景)而为老人祝寿常见的礼物主要有以下几种:寿酒:“无酒不成席”,庆贺时,主人摆酒筵款待客人,所以很多人也要送酒。寿面:用来祝寿,寿宴上吃的面条,亲友可以赠送、主人也自备。我国的传统食品面条绵长,寿日吃面,取延年益寿之意。寿面要长3尺,每束须百根以上,盘成塔形。罩上红绿纸的拉花,敬献寿星要备双份。福禄寿图:祝贺的宾客也有的赠送这张图,以供悬挂在中堂,以示庆贺。其他寿礼还有诸如面食,如寿糕、寿饼、寿馍、寿面等;寿屏、寿幛、寿烛等。除此之外,在古代“礼物”一此,也并不随着生日一起出现。礼物一词并非起源于生日(礼物):礼物最初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即指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隶等;以表示对征服者的服从和乞求征服者的庇护,史书中曾有因礼物送得不及时或不周到而引发战争的记载。此外,衣物、珠宝、食物、钱币类的金银及田宅等是常见的平凡的礼物;史籍中常有天子赐予诸侯和功臣以“千金万金”的记载;此外,禮物也可以是工具、武器等专用器械,如马等具有特殊作用和意义的动物常被当作礼物赠送,关羽坐下的“赤兔马”、刘备骑乘的“的卢”,分别为曹操、刘表所赠。在古代,人也被作为特殊的礼物赠来送去。古代美女也可作为“礼物”赠予:美女西施被范蠡当作礼物献与吴王夫差,王允在施用连环计时,将貂蝉当作礼物送给董卓。 0
懂我的没有,阴我的不少
发表于 2022-06-19 17: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