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一个有创意的环保“秀”
上海响应交通部倡议,拟在9月22日开展“无车日”活动。我们认为,这一活动的意义在于培育汽车文明,爱护城市环境。因此,相信活动一定会得到市民的热烈响应。
“世界无车日”活动起源于法国巴黎,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环保运动。许多国家的“无车日”活动并非由政府主导,而是出于市民的自发自觉。这可以说是汽车文明相对发达的一种象征。中国刚刚步入汽车社会,由政府发起倡议或通过行政力量开展“无车日”活动,也不失为倡导汽车文明的一种有效措施。
具体来说,“无车日”活动在于让市民认识到,少开一天车,城市的天空就多一分干净。进而让市民自觉地做到,平时出行尽量少开车。这一次“无车日”活动,市中心城区将分设无小汽车倡导区和无小汽车示范区。前者并非强制禁行,后者则除出租车和特种车辆外,其他小汽车一律禁入。相信届时不少市民能够切身感受到汽车减少后,城市的妩媚一面。拥有私家车的市民,也可以体会到尽量少开车对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除发起“无车日”活动之外,还应多管齐下,让市民拥有多元化的出行选择。
首先,行之有效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很简单,如果目的地不远,而乘坐公交更为廉价便利的话,相信不少有车人士也乐于使用公交,而不是自驾车。
比如,如果有市民住在莘庄,到徐家汇上班,乘地铁显然是最佳选择。乘坐地铁比自驾车时间上更有保证,而且花费的成本肯定比自己开车少得多。惟一让人觉得遗憾的,可能就是地铁1号线比较拥挤。但这足以证明,一个完善、发达、舒适的公交系统,对城市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大有裨益,业可以有效影响“有车一族”的出行选择。
其次是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市民少用车和提高小汽车“运能”。于前者,早报特约评论员此前提议,结合上海新老城区的功能性特点,可以考虑在外环以及交通枢纽中心设置“换乘中心”,分流进入中心城区的车辆。(见7月28日早报“东方评论”)实际上,这在
北京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而在提高私家车“运能”方面,国外最为常见的办法,就是鼓励拼车。有的收费公路对于车上载3名以上乘客者,还采取免收费等优惠措施。美国一些大城市的郊区,由此还衍生了“拼车族”现象———即上班在马路上等候拼车,下班又搭便车回家。针对目前上海的交通状况,有关部门对拼车现象实有必要采取鼓励态度,而非沿袭以前一味限制的政策。
第三,就是政府部门应当“身先士卒”,为市民作出表率。毫无疑问,政府部门车辆占城市机动车一定比例。如若政府部门严格限制政府用车,不但可以为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作贡献,更能够提高市民少开车的自觉意识。
日前北京在空气质量测试中,对公车的限制措施比私车更严格,在单双号行驶的基础上,再停驶各单位机动车总数的20%。此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回应。而在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更是一个出了名的“公交市长”。他通过乘坐地铁上班来鼓励市民尽量使用公交系统。虽然他有时候开着SUV前往地铁站,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理念表达,也赢得不少市民的响应。
对于这一次“无车日”活动,让人关注的地方,一是政府部门的参与情况,二是相关区域公共交通的承受能力。前者,我们已经知道答案:“无车日”当天,政府部门、各级机关将不得使用小汽车。我们期待的是,政府部门为城市环境减负的可贵理念,能够化为严格限制“公车出行”的日常政策。
至于后者,大概只有“无车日”当天才会看到结果。不过,即使那一天无小汽车示范区内,公共交通相对比平时拥挤,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反而凸显优先发展公交系统的重要性。上海日前已发布公交先行三年计划,将为此投入上千亿元。相信这一措施将进一步缓解上海的交通状况。(魏英杰)
古城小巷萌街少年
发表于 2022-06-17 22:19:08